[投影之窗專欄]
2020年7月初,由上海莘天置業公司、閔行區文旅局、MANA
全球新媒體藝術平臺多方聯合,以“公共藝術”為話題在線上舉行了一場交互融合的座談會,將“公共空間、公共藝術、公共參與”三者相交匯。
本次座談會上,各位嘉賓從不同角度對公共藝術進行了自己的解讀與分享,暢談公共藝術的實際應用并展望未來發展。
座談會上,劉毅老師首先從一名藝術創作者的角度對公共藝術進行解讀。劉毅老師以“together”一詞來為公共藝術標出重點。他認為,公共藝術首先就要實現協同與合作。藝術家、主辦方、地區負責人、投資人、政府、策劃者等多方共同協作形成閉環,這樣才能完成公共藝術的創作。
隨后,劉毅老師又用“一起定制、一起進入、一起表演、一起使用、一起學習、一起策劃”6個標題來詮釋公共藝術。而在這之中,“公眾”的參與非常重要。作品是舞臺,公眾是主角,公共藝術品一定不是獨立存在的,要能讓公眾切身的感受到美,并共同參與到創作美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公眾接近藝術,公共藝術品的實用性及創作意義也十分重要。將公共藝術與時間地點等相結合,讓其成為一個實用品,又正因公眾的參與使用而迸發出藝術之美。此外,藝術遠不止觀賞品,行為同樣可為藝術。以公眾為主題,在行動中感受藝術,創造藝術;感同身受,一起學習。
最后,劉毅老師講到,公共藝術的創造應交給公眾。如他所說,“藝術家+公眾=一場日常的演出”,而當公共藝術發展的最后,藝術家的比例將越來越低,公眾才是藝術的創造者。
繼劉毅之后,Michael Arone以數字公共藝術拉動旅游經濟為課題,從一名公共藝術策劃者的角度分享了公共藝術的看法。要拉動經濟,藝術作品就一定要吸引人的眼球,而創新則是Arone提到的重點之一。以一種年輕時尚化的表現形式去詮釋古老的文化,用時尚的燈光秀點亮文化底蘊深厚卻缺乏亮點的老教堂。
其次,Arone提到了整體藝術設施的用戶體驗。公共藝術不同于美術館中的陳列品,特別是與旅游業相融合的公共藝術。為了讓廣大公眾有沉浸式的藝術體驗,超大型的藝術布置往往必不可少。對于一名策劃者來說,游客的觀賞路線規劃,整體藝術風格的把控以及藝術特色的突出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公共藝術是創作,更是實踐。在“創作者”與“策劃者”的分享之后,汪懿女士以TODTIME時間廊項目為例,介紹了公共藝術的實踐應用。在分享中,她首先強調了“因地制宜”的觀念,以建筑為容器,用藝術的手法為其注入思想、文化、生命。
她提到,在進行公共藝術創作時,對地域的文化底蘊分析十分必要。以莘莊地區為例,脫俗的梅花文化、流動的史書春申塘、形式多樣的民間藝術,這都是藝術發散的重點。而對于當地人群的分析則也是在“因地制宜”,創造出迎合當地用戶的公共藝術品,讓藝術融入公眾生活,創造一片“無墻美術館”。
在嘉賓演講的最后,王洪義教授以“公共藝術是一種制度”為題講述了他對公共藝術的看法。他認為目前中國與西方的公共藝術發展有較為根本的區別。首先,他提到公共藝術的創作其實本質上是在為“有需求者”服務,而隨著羅斯福新政的頒布,世界各國開始有了以政府投資,以服務公眾為目的的藝術創作。而目前政府投資的現狀是,西方政府更傾向于對公共藝術事業本身的投資,但中國政府則偏向于對藝術家的投資與培養。然而,眾多藝術家的創作中心又并非是公共藝術,如此一來,中國的公共藝術其實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其次,王洪義教授表示目前中國的公共藝術出資方大多為商業及企業運營者。他們通過公共藝術的形式吸引潛在顧客,擴大商企業影響力。但也正因如此,中國的公共藝術得以展現出魅力。因此,就目前來看,商/企業的支持是發展中國公共藝術最可靠的社會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