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原創報道】
在人類的發展史中,我們常將科技難以企及的未來稱作“科幻”,而隨著對未知的追逐,科技與科幻的交匯點咫尺可見。伴隨元宇宙概念的出現,萬千“黑科技”有了依存的空間,進而大量涌入人們的生活,不只是商業空間,更擴散到社會生活中,似乎在現實世界之上形成了一個由科技主導的發散思維型高維度空間。
時隔一年,首鋼這個充滿后現代工業氣息的園區于2021年10月再次承辦“中國科幻大會”,以“科幻·共同體”為名,展現智能科技與人類生活的連結。
接受了人工智能的引導,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光影呈現而出的宇宙群星與人類的接觸。
穿越“智慧宇宙之門”,首先便來到了智慧賦能生活的展區。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創造的智慧生態驛站、智慧菜園等惠及民生的項目。同時,在影像呈現的方面,運動測評與訓練系統;腦電視覺重構技術格外受人關注。
運動測評訓練系統與諸多專業運動隊開展合作,通過人體標點與攝像機抓取等過程將運動員的動作呈現于虛擬空間中,通過多次動作對比或不同對象間動作對比來實現對運動員訓練的測評與優化。目前,該技術項目在全球范圍內獲得包括美國PGA職業高爾夫球協會教練在內的大量專業高爾夫教練、運動員的認可。
腦電視覺重構技術通過對人類腦神經信息的翻譯,結合深度學習技術可以實現重構人眼掃描的場景。可簡單理解為人眼即為攝像機,人眼所至便能夠成為影像并上傳到視頻平臺。
除生活場景外,智能技術與影像的連接還體現在諸多領域。“基于共形幾何方法的醫學影像智能診斷系統”基于共形映射底層算法實現了三維曲面與二維平面數據的無損轉換,可實現三維曲面注冊、點云拼接融合、模型重建、配準比對等。相對于常規的醫學影像手段又更進一步,無需實踐于患者身體,僅依靠虛擬影像手段便能夠深入探討擇優的診療方法。
在大型實景活動時,基于影像的數字孿生與仿真系統應用頗為廣泛。在本屆冬奧會的籌劃準備過程中,通過具備產業服務能力的技術引擎與資產庫平臺,數字孿生與仿真系統實現了對整個奧運場館的“可交互式”統籌規劃,不僅是監控更實現了遠端控制。此外,對于場館細節之處的建模設計也可反作用于實際場地的維護工作,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統一。
時至今日,影像的沉浸感已經深入人們的生活,通過影像呈現而出的藝術亦在不斷“推陳出新”。由北京瀾景科技提供的“基于hecoos軟件平臺的沉浸式影像虛擬制作及仿真預演技術”在hecoos全域制作的加持下,將具有人類文化元素的展示內容導入衛星模型這一展示面,再導入對應視頻素材映射,經過投影反算功能的快速調試與投影融合,在10分鐘內便可完成“人類文化元素經衛星傳播至外太空”的Mapping展示。
影像的“沉浸式呈現”不止浮于觀看,更能親身體驗。基于“虛幻視覺”技術的MR拍攝區內,觀眾站在綠幕當中,拍攝畫面經算法處理便可自動將人物從綠幕“移植”到虛幻的場景中。在體驗現場,參展者可實時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現在演示屏幕的“太空艙內”,這種突破次元壁的體驗不僅方便了特效電影的拍攝,更可延伸至大眾娛樂的領域。
這是一面神奇的“鏡子”,因為在這塊顯示屏上,你不僅能看到自己的鏡像,更可以跟隨身旁虛擬的“專業教練”跳起健身操。此類成熟的影像整體解決方案配合海量的課程資源可滿足大領域范圍的教育、娛樂需求。
提到智能影像,AI智能人一直是一個大熱的話題,對于許多Z世代而言,關注“虛擬vtuber”已經成為了日常娛樂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逐步高端成熟的技術與算法使得虛擬直播由“人體貼點”逐步簡化為“簡易可穿戴式設備”與“僅需攝像頭捕捉”。搭配智能交互、多人云直播等功能,人人都可成為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實現了現實中人不如數字世界的夢想,而“A.I.虛擬人”則是以虛擬中人做到方便現實世界之事。由科大訊飛研發的AI虛擬人系統面向多領域的音視頻內容創作,實現輸入文本即可創作豐富虛擬主播的音視頻內容,并且可適配多國語言與我國十余種方言。
最后,我們追隨影響的腳步登入了“元宇宙”,在這里,影像作為一個“虛擬空間向外部世界展示的通道口”承擔起了造成“虛擬現實融合感”職責。
通過虛擬世界端嚴密強大的算法系統,在顯示端,人們通過游戲、AI智能等呈現方式實現全面多方位的交互。可以說,影像便是現實世界連接元宇宙空間虛擬端的科幻之門。
縱觀科幻大會,AV影像在高端科技中更多的是一個內容展示者的身份,看似平平,但卻是晦澀的技術與廣大群眾的連接口,另一個時空(虛擬)的功能在此實現,科幻的生活由此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