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原創】
影像、藝術,這兩個詞如今幾乎已形成綁定關系。隨著數不勝數的光影展覽涌入大眾的視線,人們總不免開始評判這些光影之間的“沉浸”。而談及消費者對光影藝術的評判標準,除了內容質量、畫面質量等硬性因素,內容選材、場館布置、展覽呈現形式等因素也一并融合在評判體系內,且牽一發而動全身。
即日起至2023年春季,又一場以“梵高”為題的沉浸光影展于北京中國書畫院開展,作為活力充盈的世界級藝術IP,“梵高”與光影的頻繁接觸催使得觀眾不自覺的開始“萬里挑一”。
![](image/221014-WITIW-001.jpg)
“永遠的梵高”沉浸式光影大展,70余臺(WITIW)3LCD投影機將展廳2樓的墻面鋪滿大師的畫作,兩臺投影機畫面融合在光影區入口處進行地面投影,在最初便構造了一個觀眾的“最佳視點”。
![](image/221014-WITIW-002.jpg)
![](image/221014-WITIW-003.jpg)
【展演將梵高生平創作分為四個階段:由初學繪畫到巴黎時期的藝術轉折,再到阿爾勒時期繪畫風格的轉變。最后,梵高在創作晚期其繪畫風格強烈沖擊力的視覺提升。】
如此這般的展覽介紹在眾多梵高展中實不乏見,以文字介紹分段、以“幻燈播放”的形式展現不同時期大師的畫作,藝術氣息靜靜流露,這便是展覽的全部。
![](image/221014-WITIW-004.jpg)
![](image/221014-WITIW-005.jpg)
這算是沉浸么?當然。其實“沉浸”這個詞的概念是相對模糊的,人們思維中的“沉浸”多數情況下也不過是“大眾感知”罷了,然而自己內心希望到達的“沉浸”有時卻與“大眾沉浸”相差甚遠。通俗些說,當一種“沉浸”get到你心中的點,即便旁人不屑一顧,你仍能樂在其中。
![](image/221014-WITIW-006.jpg)
展覽投影實拍圖 色彩純正、細節清晰
![](image/221014-WITIW-007.jpg)
展覽投影實拍圖 色階區分明顯
![](image/221014-WITIW-008.jpg)
展覽投影實拍圖 壁投+地投+幕布配合呈現 內容層次豐富
影像沉浸的形式為什么要多樣化?受眾群體、內容題材、展覽調性都是其決定因素,這樣一場對向往科技創造、滿懷激情熱血的年輕人而言索然無味的沉浸光影展,卻是藝術愛好者、做學問之人靜享時光的殿堂。顯然,在此時年齡、興趣愛好、個人性格、個人藝術造詣等等復雜的因素促成了影像藝術“沉浸”的參差,影像沉浸形式多樣化的意義也多在于此。
記得一位國內知名影像藝術家表達過在不同場景下看影像藝術作品的觀點,“在美術館里對于觀看的寬容度和自由度更高。有的影片可能有40分鐘,但觀眾看了5分鐘就走了,這5分鐘的互動給予他對作品的理解、想象,之后他會在這五分鐘內重新剪輯出一個他的感覺。而電影院則像是封閉的縱深的一條路,觀眾必須陪著它走下去。敘事電影會在封閉的空間里營造這樣一條路徑,各種情緒被調動起來,變成了這條路徑上的花花草草。這種敘事是非常明確的。但是對于很多藝術家來說,他們的思維模式可能不是常規敘事的表現方式,而在常規的影院里放映,就會發生碰撞,這種碰撞可能你會不喜歡,或者會覺得不適。”
從梵高展到觀眾體驗的場景分化,“影像藝術”與“沉浸感”矛盾的產生涵蓋了賦予影像沉浸形式多樣性意義大量的要素。因地制宜是解決問題想當然的方式,然而在光影藝術的實踐中,不僅要考慮如此眾多的客觀因素,諸如藝術家個性化的產出與觀眾樂于接受的事物不符一類的主觀因素亦是難以化解的桎梏。
創新、革新總被我們掛在嘴邊,然而潛移默化形成的概念其實很難被轉化。面對光影藝術呈現形式的多樣化,傳統觀念的維系與個人興趣的好惡往往是橫亙在消費者與創作者之間共同的障礙。
敞開眼界、包容接受,放開手腳、嘗試突破或將是光影藝術百花齊放、萬象共融的良藥。中國書畫院此次“永遠的梵高”沉浸式光影大展充分應用投影技術的表現力,為影像科技溶于藝術的探索之路再次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