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價值觀察】
歡迎諸位來到影像價值觀察的第三期,在前兩期內容中我們分別領略了影像在藝術、動漫領域的場景之力,而我則一直在強調影像的包容力以及場景融合的重要性,那么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光影項目中影像的融合。
正所謂孤掌難鳴,在影像參與其中的眾多項目中,觀眾不會僅從專業影像的視角評判一個展項,視覺、聽覺、觸覺各方因素的疊加往往使最終的體驗結果大相徑庭。影像作為構成展項的一員,萬不可“孤芳自賞”,而能否做到“多維合一”很大程度上也是策展方與運營方專業素質的體現。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到實際項目中去體會這一切~
永定河,明代舊稱“無定河”,這條流經北京五個區縣的長河成為了無數老北京人兒時的回憶。今時今日,在永定河畔、首鋼園內,永定河裹挾著它的過往、現在與未來之愿,以科技的新穎形式來到我們面前,就請諸位與我共赴瞭倉藝術館,在【光峰激光工程投影機】的環繞之中同賞這“流動萬象”之美景……
既是談影像融合,那我們還是優先來看一下“流動萬象展”中影像本身的表現。
“奔流”,作為進入展覽第一眼的驚艷,該主題所展現的流動感與3D視效極為強烈。3面墻體分別以2臺光峰M系列激光工程機所點亮,鮮明且反差大的色彩混合流動,凸顯了光峰投影機優秀的色彩表現能力。
“曙光”講述了王府井一帶古人類在永定河畔的生活風貌,地面投影中映照的魚形剪影讓沉浸感提升一個層次。
10臺光峰M系列投影機共同完成了這個“不規則面+地面”的主題展項,投影機優秀的畫面融合能力讓整個場景渾然一體,從邊緣背景的點點星河到古人面前的星星之火過渡自然,色彩還原。
“傳說”作為“流動萬象”展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民俗風格展項,其講述了“銅牛治水”、“高亮趕水”、“黃帝大戰蚩尤”三個民間傳說故事,多達18臺高亮投影機讓整個空間格外奪目,清晰的投影畫面讓觀眾游走于墻壁之前,近距離接觸“傳說”時陷入到故事中的場景與情節中。
當在永定河藝術展中突兀地看到成群而行的“駝隊”,那自然是來到了位于京西模式口的“駝鈴古道”,3臺投影機的光芒讓駝隊不斷穿行于眼前,背景的“黑”與內容色彩形成鮮明對比,光峰投影機優秀的暗場表現能力讓駱駝的形象格外生動。
在“火·夢”中,投影既是一個背景板,又發揮了氣氛營造的能力。6臺投影機將光影鋪灑到20余米長的地面之上,飛舞的彩蝶正對應了“紅、藍”兩種意象,交織曼舞與一起讓整個展項的核心意義得到升華。
“流動萬象”展中的主題展項遠不止此,通過上述一些舉例相信諸位都已體會到影像為展覽帶來的沉浸感與視效美感。然而一場光影展要獲得觀眾的青睞還需要大量的元素加入。
以上四幅圖分別對應“奔流、駝鈴古道、傳說、火·夢”四個主題,在影像背后,你是否有關注過其他元素給展覽整體的助力呢?
·
首先,從場景構建來說,“奔流”的地面采用了鏡面,反射墻面的投影從而創造了一個視覺效果更加廣域的空間,從而使觀眾獲得更多的沉浸感。而在“傳說”中,相對局促的空間布局使得投影機展現的內容更貼近觀眾,沉浸感油然而生。
·
其次,從影像內容來說,上述主題涵蓋了“藝術化的意象表達”(奔流、駝鈴古道)、“敘事性的內容表達”(傳說)以及“普遍性的藝術表達”(火·夢),同一個展覽中更加豐富的內容展現形式顯然更能為觀眾帶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官刺激,穿梭于不同形式的內容之中,去探索內容形式之后的那種情感與內涵,這對于觀眾而言絕對是不可多得的觀展體驗。
·
再次,影像背后的意義往往是展項的情感核心。只是在此觀看展項圖片,各位應該難以想到:“奔流”之中流動的河水之所以變換不同顏色是表述了永定河的四季變換;
“駝鈴古道”之所以用花瓣組成駝隊是為了表達昔日商貿的昌盛,手指觸碰駱駝其便會化為飄散的花海也代表了古道貿易之下人們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火·夢”中心的兩組燈帶柱子分別代表了千百年來永定河畔人民希望其從“無定”變為“永定”,希望水患永無再起的河之夢(藍色),永定河流域之下北京石景山的首鋼之火、門頭溝的煤山之火(紅色)。在此意象背后,還囊括了如今永定河畔實行環境治理,以“火焰”的熄滅還回一片自然的寧靜與美好,熄滅的火焰更是讓“河之夢”得到了最美的延續……
·
最后,在視覺效果與內容含義的邊界線上,一位引導觀眾“擺渡行舟”的領航員極為重要。在筆者本次瞭倉之行中有幸得一位經專業培訓的官方講解工作人員全程陪同,方才我所說各展項背后的意義亦是經由怹之口,如我耳,在講述給您諸位的。很多時候影像在一場展覽中所表達的是藝術創作的延伸,特別是在藝術性較強的數字藝術展中,許多展項如不了解藝術家的創作背景,作品的核心思想,那觀眾便也只是走馬觀花。但若是有一人帶領你走入作者、作品的世界,你的眼前立時便豁然開朗,當內心與作品產生共鳴的時候,那種觀眾發自內心獲得的沉浸感是展覽外在作何努力都給予不了的體驗。
所謂影像的場景融合,在觀眾的視角中其實應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觀眾會以這種獲取體驗的程度來評判整場展覽的好壞,甚至是完成性。當影像植入到了一個殘缺的呈現場景時,影像的視覺優勢往往無法彌補觀眾其他方面的缺失,而人總是習慣性地在意那些“不美好”之處,這使得影像不得不面對以瑕掩瑜的難堪局面。
講到這里,或許會有人覺得已經跑題了,影像價值觀察為何要牽扯不屬于影像的元素呢?但其實“生態合作”、“跨領域融合”等概念早已成為了如今各行業的生存之道,縮影至影像參與的各場景中亦是如此。
影像要想在項目中發揮最大的價值其實不是“伯樂尋駿馬”的過程,而應該是“伯牙子期之交”的配合。因此對于影像從業者來說:第一,我們需要更多的了解其他領域的知識,哪怕只是皮毛也能助我們在項目合作中與各方更好的磨合;第二,學會跳出自己的舒適圈,用觀眾的視角去看一些不屬于影像范圍的問題,如有可能,再通過與內容制作方、策展方的溝通提升影像與其他元素在最終呈現內容中的匹配度。
以上,便是影像價值觀察第三期筆者想與諸位分享的內容。影像所蘊含的潛力在各行各業都有著大放異彩的機會,我也由衷地希望影像能在現有場景融合的基礎層面上不斷拓展晉升,面對不同類型、不同需求的用戶,讓場景有如一“人”,以影像為“口”,講述件件有溫度的動人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