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原創文章】
這里是影像價值觀察的第四期,關于影像,我們一直站在主視角去看待項目應用與場景融合,然而有些時候影像卻并非能詮釋展陳內核意義的主體,那么此時的影像是否存在有利于展覽或觀眾的價值呢?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案例并探討這個問題。
中國國家博物館南區,由浙江大學團隊聯動全球260余家文博機構踐行而成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于此舉辦。整項工程歷經16年在世界各地搜集、拍攝中國古代繪畫的成果,為12250余件(套)中國古代畫作建立起精準的數字化檔案,通過技術,將中國古代繪畫精準復刻,然后進行數字化保存、出版。這對于中國古代繪畫的搶救性保護和普及性傳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隨著投影之窗記者步入展區,第一眼便看到了影像應用的身影。按照不同朝代劃分編纂而成的精致畫本鋪放與眼前并設置樣本書供觀眾翻看。書本上方的鏡面天花板中隱藏安裝兩臺投影機,在群書表面繪制出美麗古樸的圖畫,實現了一種雖“無感”但豐滿觀展體驗、填補空白的價值。
然而在深入觀展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此次展覽更多關注的仍舊是“實物”一幅幅經由數字化復刻的歷史名畫裝裱于墻面之上,儼然一幅傳統展陳的嚴肅之景。伴隨著高水平志愿講解員的講述,畫作背后豐富的歷史故事也讓在場觀眾樂得其所。
影像在此展覽中已移位至“客座嘉賓席”時,筆者不禁思考——“在如此一個文化藝術氣息濃厚的‘高端局’中,影像所代表的科技之力是否有些跳脫,或是說有些不合群?”誠然,在這個學術意味較為強烈的展陳現場,汲取知識、提升藝術涵養是為一大重要的展覽核心意義,但展覽也絕非排斥“科技”。
通過掃描畫作旁的二維碼,觀眾便能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紅利,線下觀展的意義被拓展至“隨時隨地”觀看、分享藝術畫作。然而影像作為實物數字化呈現的一種形式,其在這次展覽中實現的價值似乎更進一層,那便是創造新的意義。
在展覽的末尾設置有一個長約20米,寬約10米的大型沉浸影像空間,28臺投影機吊頂投射形成了5面內容覆蓋的CAVE項目。如果你細心、靜心觀看,這里所展現的光影圖景或多或少有著此前展覽中頗多名畫的韻味,正所謂“文藝大同”在流光匯聚、飛瀑傾斜間處于投影空間中的我們再次鑒賞著科技呈現而出的“傳統”。
晨鐘暮鼓,云霧繚繞,美景若隱若現
薄霧褪去,青綠圖景躍然眼前,圖畫所未見細節之處在此清晰可見
色彩逐漸淡薄,展現不同歷史時期繪畫作品的風格轉變,也體現著繪畫者心境的轉變
夜幕降臨,數盞孔明燈、遠方飛將而至的白鶴將古風氣氛烘托至頂點
當畫作完全褪去色彩,黑與白的演繹卻更能詮釋出國風繪畫的氣韻,情感大氣磅礴,細若柔絲
山水圖景最終逸散成光粒飄灑至整個空間,歷史歸于塵埃,但經典永流傳于世
在純粹的光影藝術展中,影像是以一種更優越的形式完成了展覽既定的價值目標或被限定的意義
而在這個影像為非必要主體的展覽中,影像成功地創造了全新的價值與意義。“新的意義”指什么?在博覽眾多歷史遺作之后,每個人心中對于藝術的認知與向往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提升與深化,而影像創造的空間既是一個展覽的收尾,又是一個情緒釋放的場所。沉浸式的影像讓觀眾置身于畫作之中并重新認識到藝術的美。
走出展區,互動玻璃幕上的一個個小圓點正是方才展覽中的一幅幅藝術創作。點擊互動便可再次閱讀其介紹,并以數字化的形式再次近距離觀賞它的美。此情此景何不映照著后方的那一句“科技的力量”呢?
總而言之,觀賞此次《盛世修典》繪畫大系展覽,投影之窗記者著實了解到了眾多中國藝術繪畫史的知識典故,更自豪于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傳承。
與此同時,展覽所體現出的眾多數字化手段,當然包括影像在內,讓我感受到了鮮明且深厚的意義。通過數字化推廣文化與藝術的大眾認知與傳承,趨于時代化的科技展現形式讓觀眾的收獲不止于本次展覽,“文、藝上云”的新時代行為讓學術研究、策展活動的意義再次升華,更讓傳統得到了真正的弘揚。愿我泱泱大國過往之文化裹挾著今日科技之清流,千古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