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投影案例探訪】
數字藝術在AIGC、元宇宙的概念的催動之下已讓成為時下商業藝術空間的潮流之選,對于大眾而言,附帶些“科技味兒”的光影藝術展在如今的“Z時代”也成為了隨潮流而動的火熱打卡地。近日,筆者再度前往一處位于紅酒文化創意園區內的光影展,然而實話實講,閉著的感受是有些失望的。
今次的“漫談”之所以來,恰是因為筆者的這次不滿意之旅,誠然,在懷揣著對影像藝術的熱情下,筆者看過了許多的數字藝術展,其中不乏集大成之作,但卻正因如此,我的評判標準似乎愈發高調,優質IP、優質內容、優質場地都成為了對展覽整體的體驗評判標準,而如今思量一番才想的通透了些,數字藝術展被鋪灑于商業空間中,其本來的意義不也是為了“娛樂大眾”么?我們又何必總是以一種學術的眼光去品評它呢?
當我拋卻對展覽的偏見后,數字藝術本身所呈現的氣質仍舊使我不禁駐足凝望。通過大數據畫像,這件藝術作品通過屏幕向我們展示了2015年至2022年我們20座城市夜間光輻射的變化情況,思考城市發展過程中帶來的夜晚光污染問題。回想起兒時的晴空、朗月、星河,它們現在去了哪里?……
讀著介紹語,我思緒萬千。一是矛盾,經濟發展之下,文旅夜游的興起為城市提振經濟、發揚文化提供重要支持,同時也是影像方案應用的重要陣地,卻是有著不可避免的“過錯”;二是諷刺,紙上枯燥的數據無人愿讀更顯不出什么危機感,一旦轉換成影像,直觀的壓迫感涌上心頭。由科技發展所引起的光污染問題,要引起大眾的重視卻還是需用到科技的手段;三是釋然,時間的步伐從未停止,人類科技的進步無可厚非,光污染固然是時代發展的所謂“副產物”,然而人類在被“光污染”的數字化城市中享受到的現代化舒適體驗又何嘗不是正向的呢?回歸自然或許只是人們一時內心空虛所尋求的慰藉罷了,合理規劃使用資源、推進城市夜間亮化合理性實施才是當今數字化社會尋求“科技與自然平衡”的正路。
這個空間便是龍徽1910光影藝術展中唯一的投影空間。4臺投影機打造了一個標準的3面Cave沉浸空間。這里的影像內容再純粹不過,僅是9組動態背景的切換加上持續播放的音樂。
如此聽來應是十分無趣了,但正是在這里,筆者卻靜坐下來體會了良久的寧靜。不夸張的碩,在這個展覽中,我在此處靜坐的時間幾乎占據了觀展時長的80%,若說起原因……大抵因為它是影像吧。
當我從一個滿是靜態畫作、藝術雕塑、高亮顯示屏的空間走出,進入到一個由投影影像打造的沉浸空間中,卻是感受到了一種內心的釋然。它并沒有知名的IP作內容,但它流動富有生氣的畫面大到占滿我的視野;它并沒有互動娛樂的元素,但它艷麗的色彩透露美好,畫面柔和,明暗對比令人身臨其境……原來,屬于影像最根本的美,才是我所青睞的啊……
是啊,看數字光影藝術展,又何必那么認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