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觀察】
數字化的時代,“沉浸”早已成為融入大眾生活的體驗量詞,特別是在商業娛樂場景中,沉浸感的強弱直接決定了觀眾的體驗意愿,更是項目創收的核心要素。而我們作為沉浸產業的入局者,“影像”在項目中不僅是設備參與方,若要“入局”,就一定要善用選擇權,確定優質的融合對象,創建優質的沉浸項目。
9月中旬,2023沉浸式劇本娛樂體驗周與北京朝陽雙橋E9區創新工場七號空間站開幕,活動以論壇+展示的形式對沉浸式娛樂項目文化內核、內容創作、運營方式等分享經驗,展示成果。
論壇上,各嘉賓主要探討了沉浸式劇本娛樂項目的市場地位及內容設計導向,單純一味的娛樂導向在時間的牽引下極容易引發“濫竽充數”的不良市場狀態,因此獨立、創新、有內涵的優質內容應是商戶、協會、劇本創作者等各方均需關注的重點。
對于影像而言,沉浸劇本內容要求的升級具有積極意義。在現場的“光影劇本殺”方案展示中,投影機通過背投形式在觀眾無感的情況下營造出了動態的沉浸空間,通常情況下,越是優秀的劇本就越需要動態內容的支持,如此才能夠充分體現劇中人物的情緒并帶動參與玩家的情緒。
而回歸到影像“擇優選”的問題上,與上述沉浸劇本產業自身的優化相對應,影像與內容之間的優選是相互的,影像選擇優質內容的意義是憑借內容張力充分體現出影像色彩、顯示精度等各方面的優勢,而歸結于結果其實與實現最優的用戶體驗殊途同歸。
展會現場,南京投石科技于展廳中設立了多處“AI數字藝術展項”,與通常的藝術展示不同,這里的AI創作數據庫不僅被投喂了數千幅名家遺作來模擬作畫手法,更是由藝術學院專家教授共同指導調整創作細節,最終輸出“創新畫作”。
在上圖展示的展項中,左側影像通過撥動前方琴弦的聲音傳遞產生互動,畫面會如水波紋般顫動;右側影像在懸掛鳥籠靜止時,畫面中的鳥兒都棲息于枝頭,一旦鳥籠被晃動,鳥兒便會一哄而散。
在AI影像科技與互動娛樂的外殼之下,古時藝術名家的風韻被好整以暇的傳承下來,這何嘗不是一種內涵的賦予?面向有內涵可訴、有故事可講的內容,影像的“擇優選”一方面確立了展項不平庸的價值;一方面提升了優質用戶體驗沉浸項目的市占率;更重要的是,影像的每一次選擇、每一次與沉浸內容的融合都是在“輸出自身”,于觀眾眼前營造一個內容優質、品質高端的良好印象對影像而言頗為重要。
此次沉浸式劇本娛樂體驗周規模并不大,然而在沉浸劇本產業娛樂與文化孰輕孰重一問上卻有著明晰的解答。
完全脫離文化的娛樂其實并不存在,有的只是極度淡化文化要素、強調娛樂體驗的項目設計。如果是樂園項目,當然可以重娛樂,但劇本畢竟是要講述故事的,而豐滿的文化符號也讓每一個優秀娛樂項目被玩家“視若獨珍”,進而促進整體產業的良性發展。有了“重文化”的沉浸式劇本內容需求,辯證關系之下,影像的“擇優選”也就成為了打造優質項目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