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原創文章】
在過去的一年中,《影音Z評》無數次提到數字藝術展,也實地探訪了許多此類項目。對于投影行業而言,時下火熱的數字藝術展很可能會成為眾多產品方案在市場競爭受挫后的創新型渠道通路,然而面對如今實有些良莠不齊的光影展現狀,許多投影行業從業者信心不足,想要投身于數字藝術領域卻難呈出“投名狀”。在《影音Z評》筆者與光影藝術展“為伍”的這一年中,所見所得亦有所感悟,影像行業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要構建一場數字光影展,其核心要素無非是“場地、內容、呈現”三者合一,影像在這其中便承擔著“呈現”的職責。從觀眾的視角看,一場優秀的光影展似乎總要在宏大的場景內,觀賞著扣人心弦的動態內容,此兩者往往成為觀眾時候的談資,然而為其提供優秀視覺體驗的呈現端卻往往被忽視。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光影展中,較小的空間與靜態的內容布置難以為觀眾提供有效的觀展體驗,此時影像呈現的內容便成為最能吸引觀眾注意的部分,然而不合理的光環境與投影購置致使觀眾對此光影展的不滿又先落到影像之上。
如此對影像“不公”的待遇在筆者看來也當有所解釋,“場地、內容、呈現”雖都是展覽前端為觀眾所直接感受的元素,但影像作為光影展中最核心的IP表現方式與吸睛焦點,最易受到觀眾的關注;此外,如今大眾生活中處處能夠看到影像,家中的電視、商場的大屏、影院的巨幕,當其進入光影展時不免將其與常見的影像作對比,主觀的判別導致一眾光影展影像的“不優質”。
事實上,在任何一場光影展中,“場地、內容、呈現”三者不只是密不可分的存在,筆者認為“呈現端”甚至占據相對的高位主導。在筆者看過的眾多“非優質”光影展中,造成“非優質”的原因通常是“場地、內容、呈現”三方信息交互的不對等導致的。首先,為迎合IP,場地靜態展品布置豐富卻無人問津,壓縮預算致使影像設備采購力不足,難以實現最佳投影效果;其次,場地挑高/空間有限,未購置因地制宜的影像設備(如短焦、高清投影等),導致光影內容視效不佳;第三,內容與場地對接不足,最終呈現效果出現如墻壁縫隙分割視頻畫面、畫面為投射滿墻壁出現拉伸變形等情況。面對這一眾問題,最有能力解決的一方其實就是呈現端人群。
“場地、內容、呈現”三者相互連結,相對其他兩者,影像有著靈活多變的優勢,在對接任何一方時可以通過改變產品種類、安裝位置等多種手段為最終呈現效果保駕護航,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項目方之間的交流。目前來看,影像一方要讓光影藝術展成為新的市場通路,那么在光影展項目的構成階段就要主動承擔“主導溝通”的角色,影像固然需要場地的承載與內容的靈魂賦予,但這兩者又何嘗不是在需求影像的最終輸出窗口呢?在供需對等的前提下,作為呈現端的影像主動出擊,將改善“非優質”光影展的機會緊握在自己手中才是市場前進發展的要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