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原創文章】
“城市文旅”一詞在近期頗受關注,從哈爾濱火出圈開始到各省市文旅部門的線上齊發力,大眾的旅游熱情受網絡輿論導向逐漸從自然風光向城市人文風貌偏轉,進而城市文旅建設或將成為未來產業生態的潮頭。
近日,筆者在微信公眾號讀到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需要‘BID’”這樣一篇文章,其內容頗具價值。“BID”即為“商業促進區”的簡稱,對于人口消費力旺盛的1、2線城市而言,隨著時代的躍進,由傳統商業模式主導的舊商圈逐漸失去對年輕消費群體的吸引力,一成不變的商業環境對于具備極大消費潛力的年輕人而言更多的是“消遣”,而非“需求”。為此,商圈的“BID”行為要創造新價值需要內部商業業主們共同的治理、共同的“造勢”。
京西模式口,這條以“駝鈴古道”而盛名的街區充滿生活氣息,但作為文旅開發目的地而言卻顯得有些籍籍無名。周末閑暇之時,筆者一早便來到這里,自北京地鐵11號線開通后,前往模式口古街的便捷性大大提升。
在“BID”的建設條件中,商戶對商圈的共同環境維護是引流的底層保障,信步模式口古街中,良好的街面環境、整齊的古建治理以及時尚的擺件裝飾令這條街道與“時代接軌”。
片刻之后行至目的地——法海寺壁畫藝術館。法海寺壁畫作為受保護的文化古跡,為確保其真跡不被進一步破壞,通過光影手段還原的壁畫作品便以藝術館的形式呈現于公眾面前。
館內應用光峰科技激光工程投影機多達30余臺,在呈現形式上分為視頻介紹、壁畫圖案靜態展示、沉浸光影秀、球幕影院等。
作為法海寺壁畫IP的延展,影像通過音畫結合的方式將法海寺壁畫的歷史價值與藝術造詣簡潔明快地傳遞給觀眾,相較古跡探訪,光影展零門檻的觀展體驗直擊觀眾內心,同時給予看展觀眾一定的“IP知識積累”,有利于觀眾后續進行古跡探訪時的參觀理解。
借助影像,我們能夠看到法海寺壁畫中更多細節的刻畫,配合講解更深入理解繪畫含義,即便是參觀壁畫真跡也難獲得如此全面的“IP知識梳理”。
館內球幕影廳以視頻動畫形式向觀眾再現古人“夢中驚覺畫中物”的奇妙故事,沉浸式的場景更進一步營造出法海寺壁畫的雄闊壯麗,在法海寺壁畫的文旅價值上附加新的“科技價值”,以優質再創的形式引發“IP爆點”。
從“駝鈴古道”到“法海寺壁畫藝術館”,前文所述的城市“BID”在這里得到了點狀的體現。“新價值”的創造可以靠社會熱點話題、當地旅游資源、歷史文化內涵或是自主創造IP,在我們之前對于影像的種種價值解讀中曾不止一次強調影像的“造勢”能力,其可以新建IP、為當地既有IP增色、或是成為旅游資源優化進程中的“爆款展項”。
而在宏觀“BID”的建設中,影像所具備的價值相應的被放大為“為當地商業業主提供造勢風向;為當地城市文旅建設導向;凸顯IP價值,成為融合業態中新玩家入駐的核心聚合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