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原創文章】
數字藝術作為時下大眾娛樂體驗中重要的一環,其內容IP的選擇頗為重要。然而數字藝術概念的火熱同樣令其面臨一個問題——自帶流量的熱門IP被過度復制,展覽內容過于同質化,長此以往則用戶體驗趨于平庸。而要想解決此問題,其中一個辦法便是IP本身的創新,然而要從零開發一個新的IP,累積目標用戶的過程是十分漫長的,并且為其造勢更需要較高的成本。為此,作為一名文旅影像的觀察者,筆者在這里便要提及影像這一成熟的“數字藝術手段”所能為IP帶來的呈現形式上的創新,維持IP長久的活力。
月前,筆者前往了位于北京798藝術區,以當代藝術家邱啟敬創作的山海經異獸為題材的數字藝術主題展覽。有限的展覽空間雖令展項顯得稍有些局促,但整體展覽設計及創意仍是可圈可點。
展覽一層“C位”放置了一座以異獸混沌為題材的坐像,并在屋頂的兩道弧形頂棚上用影像“見縫插針”地講述著藝術家邱啟敬眼中的《山海經》世界。
在展覽的2層與3層,展陳空間依次折半縮減,各類異獸雕塑分置擺放,并通過顯示屏記錄藝術家創造異獸形象的過程。展覽內還不時以“耳、眼、鼻、口”等意象體現著《山海經》版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這一場簡潔明快的數字藝術展中,可以看到影像的應用并不多,主要承擔了貫穿全局的“講述者”角色。從筆者個人角度而言,這一場數字藝術展更偏向于“藝術欣賞”,對《山海經》有一定了解的游客來此觀看時,琳瑯滿目的異獸靜態展品與介紹更顯其價值,而影像則是為整體展覽填補了“故事性”,方便游客更深入的了解邱啟敬眼中的《山海經》。
同樣的IP、不同的地點。在北京石景山首鋼園內,我們再次邂逅邱啟敬老師的“幻聚山海”。與798園區室內的小展覽空間不同,位于瞭倉藝術館的“幻聚山海”數字藝術展占據了2、3兩層近四千平方米的展覽空間,這對于影像方案而言,有了極為充足大展拳腳的舞臺。
第一展項迎來的便是視覺開闊的3面影像cave空間,實體的“饕餮”雕像造型“故事滿滿”,影像則負責還原神話傳說中的故事背景。影像演繹下,一座科技發達且寧靜祥和的城市在一息之間便化作破敗不堪的廢墟,然而那貫穿始終從天而降的金銀財寶從未停止,似是在昭示著“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道理,為游客對《山海經》中的文字描述提供新奇的可視化體驗。
穿過由影像點亮兩側,記錄《山海經》文本的通廊,來到的是另一只異獸——“吉量”的“幻之永恒”空間。一面巨大的弧幕投影呈現出的是一幅天高云闊、汪洋靜謐的景象。大面積的影像覆蓋帶給觀看者的是一種情緒上的調動,作為《山海經》中形蹤頗為神秘的異獸,少數的“吉量目擊事件”似乎也在鏈接著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那些撼動人類歷史的偉大壯舉的誕生,而現在,數字科技的偉大又再次讓我們尋到了平靜如水的吉量。
再次來到大場景的cave空間,多達12臺投影機配合場景中數個鏡面立柱呈現出了異獸“夢貘”的幻境。影像的大場景營造能力能夠輕易實現由內容風格轉換連攜而來的場景主題變換,夢貘的世界在美麗夢幻與混亂嘈雜之間輪轉,象征世間百態。
最后的影像展項通過3D
Mapping形式讓“饕餮”“并封”兩尊異獸活化,結合旁側顯示屏中對此處兩尊異獸身上圖案的描繪,更有“學有所成”之感,心中早已迫不及待要與親朋好友侃侃而談。而這一切由體驗而來的沖動皆是源于影像“奇招頻出”的呈現形式與情緒引導,以多變的展覽形式留存住游客的觀覽興趣;再通過循序漸進的互動體驗,讓游客深入展覽,激發熱情。
邱啟敬老師的《山海經》故事可能仍未結束,而筆者也從此兩展的探訪中感受到有影像在,IP同質化的問題便能夠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決。影像豐富的呈現形式在于內容IP深度結合的過程中產出的最終場景方案是變化無窮的,并且在數字藝術展的氛圍下很容易將游客帶入互動體驗的流程中,進而使其獲得更優質的沉浸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