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報道]
藝術的表述形式多種多樣,現如今,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關注并投身實踐于影像這個高度沉浸的領域。近日,一場充滿藝術創想、耐人尋味的影像藝術展于北京朝陽大悅城U2藝術館內舉辦,其名為“愛的藝術”。展覽使用了十數臺愛普生PU系列激光工程投影機,以影像的形式訴說著“愛”的故事。
步入展館,我的心中一直在思索此展“愛”的含義,友情?親情?抑或是愛情?然而隨著展覽主題的揭示與第一個展項的出現,我驀地陷入了迷茫……
簡單的場景布置,“自我”的主題規劃,這個名為《是誰熊》的動畫短片一直在傳遞尋找自我的思維信息。我想我逐漸理解了,這里的“愛”被藝術的思維發散到極廣義的層面,正如此作品作者所想表達的,疫情、現實生活壓力等各方沖擊與重壓之下,我們甚至要忘記了自己是誰,我們的“愛”早已散亂不堪……
寬敞的空間,一幅由投影打造的大畫面講述了一個出租車中的伊朗女子用波斯語講述著昔日巨星梅艷芳對于事業、愛情、和婚姻的困惑與思索,而此時她卻正穿行于香港的鬧市街頭。不同文化之間相同群體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與挑戰,這也是自我對于“愛”的一種探索,當然也伴著迷惘。在相對強烈的環境光中,愛普生高亮度3LCD的投影為這個場景呈現了一幅色彩絕佳的敘事影像畫面。
隔過一堵墻,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空間中擺放著奢華的座椅,甚至還有一只“金錢豹寵物”趴臥在座位上悠閑地看著紀錄片。單臺高亮清晰的投影機便為這里打造了長逾6米、高約3米的巨幅畫面,講述著技術先進的資本主義世界中,卡塔爾居民在極盡奢華的現代化生活中卻依舊秉持著傳統的獵鷹比賽。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愛”的符號在這里經歷著歲月的變遷,在當地人們的心中始終是“自我”的一部分。
在下一個黑暗的室內,愛普生PU系列投影機優秀的黑位細節呈現讓畫面更加栩栩如生,人物膚質、畫面色彩的細節刻畫完美地表現出“小丑”這個職業的特點,然而在這里所展現的內容中,“小丑”卻引申了巴西當地的一些邊緣群體、變性人,他們內心的色彩被外界所壓抑,而這里的影像讓我們意識到那些不為人知的光輝。
廣袤的雪原中,一雙不知所措的手探索并感受著周遭的一切。不同的物件被遞交到手中,短暫的感受后卻又被匆匆取走,一生之中我們對世界,甚至是自我的認知真的是完整的嗎?大多時候我們也都還在因生命而迷惘罷……
通過背投展示而出的這間俯仰式影院正在放映著世界上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故事的主人公名為“虛無”,這個被作者幻化而出的虛擬人厭倦了被人誤解,開始前往世界各地尋找“自由”。愛普生PU系列投影機3LCD的投影技術映照出色彩逼真、真實還原的圖像,短暫十幾分鐘內,我們便隨“虛無”經歷了一場70多個國家的環游之旅。
行至此處,本就不同尋常的展覽再次令我震驚,我居然來到了一個審訊室……透過玻璃窗,投影機播放的畫面正講述著一個關于“食物”的訊問過程。在這個故事的世界觀中,世界由無數餐廳集聚的摩天大樓和遠方的叢林組成,不同物種的廚師在此創造獨特的美食。城市內,顧客被店主訊問當日的菜品與用餐細節,與此同時,叢林中卻在錄制一個蒼蠅、公雞、青蛙等不同物種嘉賓共同參與的食品主題廣播節目。
自由與束縛,影像再次用其潛力非凡的表現與內容創造形式驚艷了我,這樣物種混合的狂想若是出現在電視熒幕中,我想我和電視臺制作人想必是有一個瘋了……但影像藝術卻能創造出這種與現實暫時割裂的場景,并從中分離出引人深思的部分直擊觀眾內心。
經過審訊室,我又來到了庭審現場。這是一場人類與動物關于存在、殺戮等難以共存問題的辯論。控方與辯方反思了動物和人類、自然和第二自然、延續和斷裂等議題,呈現了極具意識流、宛若夢境的對抗過程。
走出前門略帶壓抑情緒的空間,前方的視界豁然開朗。4臺PU系列投影機豎直嵌放于墻壁之中,在如紙一般飄逸靈動的幕布上投影出了幾近逼真的花卉,不加粉飾,素凈的物體與影子相結合讓其更具真實感。它們迎風飄蕩,彰顯著來自自然的野性氣息,然而在這背后的卻是來自人類鑄造的植物園的束縛。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對“自然”的愛已變得自私,“自然”也近乎失去了本來的面貌……
這個由三臺PU系列投影機并排投射而成的連屏影像記錄著有關于文藝復興時期著名雕像《大衛》的相關信息。在“時間”這個主題中,人們對于某些重要事物的認知似乎是經久不衰的,但卻很少有人真的在意那些重要事物本身。人們去往米開朗基羅廣場參觀游覽、拍攝視頻,卻往往只是如走馬燈一般一看而過,甚至忘記了自己是因為《大衛》才來到這里。
好在我們有了影像,那些被忽視的記錄中細碎拼湊出的“《大衛》記憶”被重新展示,被重新重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展現甚至并非什么藝術創造,只是展現了影像本該具有的重大意義。
終于走進了最后的空間,偌大的場景布置與兩層樓高的投影畫面再一次給予我視覺沖擊。兩臺愛普生PU系列投影機便賦予了整個場景以意義。直到這里我才意識到這整場藝術展的創想來源——“1967年的愛之夏”
這場歷史上著名的“愛之夏”運動,開啟了嬉皮士的浪潮,也成為美國流行音樂和創意文化的熔爐。在展覽的終點站,露營地上的尖頂帳篷、烈日下的棕櫚樹,仿佛重回1967年舊金山的派對現場。“愛之夏”銀幕上展映著約翰·列儂、小野洋子、帕蒂·史密斯等1960年代領軍音樂人的珍貴MV和影像,見證Rolling
Stone誕生的黃金時刻,1960年代至今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和藝術浪潮。
投影藝術之所以令人沉醉,不僅是因為其極強的內容表現能力,更在于其優秀的場景駕馭能力。“大”是影像最如魚得水的場景展現優勢,在于布景形成和諧統一、完美結合的“愛之夏”舞臺上,愛普生投影機以其卓越的顯示性能與沉浸氛圍營造能力征服了每一位觀眾。
《愛的藝術》,這個看似平凡的展覽名字在你真的觀覽過此展之后便涌生了非凡的情感。這是一場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沉浸其中的展覽,上世紀60年代,音樂與文學是美國年輕人傳遞思想、影響世界的窗口,也是“愛之夏”的核心。對當下的年輕人來說,無處不在的影像則是這個時代最重要、平等的表達方式,也最能引發共鳴。貫穿展覽之中的影像賦予了這些別樣的“愛”生命與意義,而這種由“技術”向“情感”的傳遞,我想也正是影像最為人著迷的概念升格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