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illiam Holden(UK) |
1970年出生于英格蘭北部的一座工業衰敗的小城。自幼年開始便深受移動影像與多樣化電子產品的吸引。
二十實際八十年代,家用電腦的抽象圖畫令他進入了一個奇妙的數學領域。受早期街舞的合音影響,他認識并體驗了霹靂舞的復雜舞步,且熟識其美妙的舞姿。
|
|
|
Peter William Holden的“雨中曲”與“機器人之舞” |
雨中曲
Busby
Berkeley的編舞都是通過模仿機械的移動與現代發明。“雨中曲”正好與此相反:使人們從一種簡單的審美角度來欣賞八把經過改裝的雨傘,優美地舒展在圓形的格局中。由空氣軟管和電線把這些雨傘共同連向一臺核心電腦,控制它們的“舞蹈節奏”。雨傘隨著悠揚的音樂翩翩起舞,高性能的機械裝置及技術變革使現今的雨傘變的那么不可思議且生機盎然。
機器人之舞
“機器人之舞”是一朵機械花卉,來源于Mary
Shelly編寫的<<Frankenstein>>以及煉金術的實驗室。展現在公眾面前的是真人大小的半透明肢體和可視的內部機械裝置。以無序的方式布線,故意營造抽象的線條感,于對稱的肢體形成鮮明對比,從而達到一種特別的審美效果。“機器人之舞”實際就是一個表演,以各種非常規的方式,使作品產生千變萬化的、美妙的視覺效果。
|
圖冊信息來源: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和奧地利Ars Electronica Linz |
|
|
|